-关于“梦想”这个愤青的词-
2013.11.29 于深圳
在这个时代,一篇充斥着“梦想”的文章大概是没人看的。但那天没病小姐为做电子出版物问我的几个问题,引起了我对“梦想”的怀想。
或许,让我们暂别偏见。
从小,“梦想”这个词在我心上的分量一直很重。每每提到,常常无缘无故的心跳加速、情绪激动、眼泪决堤。
小学写作文,老师总是叫写梦想。我每次都写,“我长大以后要开一间(概念)餐厅”,当然那时候不知道“概念”这个词,于是就说“但不是一般的餐厅”,然后附加一番稚嫩的描述。那时候的梦想,大概只是“梦”、“想”,只是对未知生活的纯真的想象和希冀吧。
初中的时候,已经“更现实”了,或许也意味着离平庸更近了一步(笑)。想要“搞金融赚钱开餐厅”(如今看来跟小学时比,真是一种堕落)。说起来像玩笑,但其实心理历程,远远没有这么简单。那时候的我,常常晚上关灯在黑暗中发呆,想着我的生活是为了什么,给我的人生规划做各种微调——但其实什么也没想清。最喜欢见人就问:“你以后想做什么?”像是在搞社会调查。回想起来,得到最多的回答,是“不知道”。当时对此类人一律嗤之以鼻,几番”开导“。如今才明白,“不知道”是很真诚的回答。只是如果这个答案,是未经思考而导致的,就未免对自己的生活略不负责,对未来太没有好奇。“考xx大学xx专业”,是第二多的答案。如果这是在已经“自觉”的基础上得出的,那么也还好。只是让”梦想“屈居于这样的高度,好像是把天空拽到了天花板上挂着。在这一段时间里,“以终为始”这个词对我的影响很大。以至于在后来的生活中,慢慢地改变了我对梦想的定义,使之最终成为一种有待发掘的心灵状态,而非一堆可以组成陈述句的字眼。
上了高中,终于厌倦了这无尽的胡思乱想,绝口不再提“梦想”。可是,高一有一天,年轻的副班主任开班会时,忽然让我们打开纸页发黄的单行本,让我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。大部分同学们于是埋下头虔诚书写。我愣住了,持笔很久不动。这绝对是我过去十多年来想的最多的东西没有之一,但我写不清。我当然不愿意写下“我要当一名老师”这类的陈述句——太对不起我如此艰难而长久的思考。于是掷笔不写。她经过我的座位,见我一纸空白的呆坐,便问我为什么不写。我语塞——那些胡思乱想的规划何止千言万语可以表述呢?!在心里问。但是,那种熟悉的感觉已经开始涌向我了:浑身发热,心跳加速,泪腺准备开始工作。好容易熬到下课,她竟然又叫我到走廊,关切地问我:“刚刚怎么不写?”,大概是想“帮助一个没有理想的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”。“不知道……”,我还没得以完整表达出我的慌张失措,眼泪就已决堤。这回轮到她慌张了:“怎么了怎么了!””没什么……只是每次提到这方面的事……情我都控制不了……”这场伟大拯救随着水龙头拧开的水流而流产,且在那一天里确切地伴随着场场阵痛。
到高三的时候,下定决心:再有“好好大人”问我长大以后想干什么,就自信地微笑着,斩钉截铁的回答“还没想好”。好让他们感受到我话外的声音其实是“你无需知晓”。或许,是这个时候,真正开始懂得“梦想”。
“梦想”是一个挺愤青的词,所以我后来不怎么敢用了。其实,平心而论,它就是“生活的意义”的外部呈现。生活的意义就是“在路上”,或者,对于有些人的定义来说,就是没有意义——可是我们仍会活着、要活着,因为我们有“想要”。这想要的,既是所谓“梦想”。
现如今,我要怎么描述我的“梦想”呢?这就是没病小姐给我的问题。而无论我说“我要成为一名xxxx...”里面的xxxx变成什么,似乎都没有区别——似乎总是与我想要的答案有一纸之隔。我与他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,当我要成为一名医生的时候,我和别的千千万万个医生又有什么区别呢?自我——或者说心灵。“成为我自己”,我回答没病。但千叮万嘱不要将这个口号一样的东西写在出版物上,因为人们看多了听多了的东西,便不愿意去理解;而大肆宣讲“成为你自己”的人,也不见得知道什么是“自己”——没有人知道什么是“自己”。因为,自我是悬而未决的东西,是未知的、未定的。所以我才说,我的梦想是“成为我自己”,其实,也就是说,生活,我要走下去,直到穿过死亡这扇门。
“你觉得会实现吗?”我说:已经实现了。不是因为“成为我自己”的自己是未定的所以没有了任何要求——我的“自我”,是由爱和自由浇灌的。我只期望,通过用心生活,以“真”为标准生活,来保持一种追求的姿态,思考的姿态。就像,史铁生说的“欲在”。这样,不断接近理想的心灵状态,接近“自我”。这种“活在梦想中”的状态,既是“无所求”,但绝不是犬儒主义式的消极反抗;而是,或许更接近于佛教的透彻感的一种不争,一种纯粹的信心。“无所求”,并非没有“想要”,没有了生活的意义,而是“无外其志”的决心。也就是说,向内追求,而非向外追求。
在我们寻找(或者,我也喜欢说“塑造”)自我的道路上,不需要惧怕生活的改变。因为,我们可以窥见,宏宇的规则,是关于摆动与守恒;因为,只要始终保持好的灵魂的状态(“静谧的激情”),就能既是自由的,又是有根的。所以我才说,要:看着上帝的眼睛(自由源于至善),怀抱静谧的心(基于爱)。
事到如今,再说到梦想,我的心很平静。
因为,或许就在不久前的一个早上,在橘色的晨光中,我已悄悄把“梦想”,放入了光的大河,交付上帝,任之颠簸,流入寰宇之海。
----------
后记
“随物而化“。愿有梦想的人们,都勇敢,也都从容自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