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-Love and Marriage-

2013.12.12 于深圳

 

1

   爱情到底是什么?对于每个人,这个问题都有一个大概致死也难以完善的回答。要我说,其实爱情是信仰的一种。所以说,爱情是需要人去质疑和发问的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才能更接近“爱情是什么”的回答。不要怕怀疑。如果怀疑击垮了你我,那就说明这不是信仰,不是爱情,往往只是依赖。依赖关系和爱情是可以同时对同一对象存在的。只是,它可能更多的依靠物质,比如容颜、荣誉、财物……或是一些反复无常的东西,比如心情。

   而爱情,是不能离开理性而维持的。因为它需要两个人都持续思考和审视。

 

2

    又为什么,人们希望这种关系的持久,以至于往往渴求日日夜夜对永恒的承诺——这根本就是我们力量之外的事情。有的只是希望罢了呀。两个人会不会互相厌倦?人们常常担心。

 

   "你自己会不会厌倦自己?"

   “有时会,有时不会。”

 

   “当我一无所成,庸碌无为,浑浑噩噩的时候,我厌倦。”

   倘若我永远都有希望,我又害怕什么?每一天,“我”的定义,都是新的。

   说到底,因为我们在爱情里寻找的是回归自我的通途,所以只要我们的灵魂始终在同一高度,便不会被舍弃和舍弃对方。

 

3

    爱情是不是相互吞噬、相互干扰?

    不。一个斩钉截铁的不。

 

    我还是一样喜爱孤独,一样放不下对虚无的执念,一样想要四海为家;我还是排斥仪式,想要不为人知的结合。

    但是,我的灵魂醒来了。并且找到了相互通达的伙伴。

 

    另一个解释是,如果你相信因果律的话,那么一切都是某种程度的必然。而倘若从我有知觉这一可考阶段开始考虑,那么我成为什么,这必然性的第一因,是“我”。而不是“他人”。

 

    李银河说婚姻制度会消亡,是有道理的,当然她的论点我并不全然同意。但是人类是不是能够共同走到那一步而让其成为一种普遍——就像如今婚姻是一种普遍一样——就很难说了。不过我觉得,没有世界共同体那么难。毕竟涉及的利益没有那么多,阻碍主要在于“社会价值观”。

 

    当理性进一步发展,人们的认识更深了以后,摆脱婚姻的一纸契约更是一种需要。尤其是——我想这主张也是李银河女权主义者身份的一种阐释——女性的独立,在这个进程中是尤为重要的。

 

    或许这个社会确实塑造了女性的某种依赖性。但倘若我们意识到作为“人”的身份在先,就会去追求这种独立。女性的独立不是让女人都变成事业型女强人,而是强调个人主义。

 

5

    为什么人们会希望爱情只维持在两个人之间以至于要用婚姻来约束,要拉上道德?或者人们真的这样希望吗?还是只是因为太难找到,甚至一个——而我们已经极为幸运。道德这个词我一直很怕说。因为不明白道德是什么。因为不确定这个世界真的分了黑白。为此我只说“真”,不说道德。

 

    健康的婚姻不应该导致爱的消失。人们往往一开始就没想搞清楚爱情是什么,自然要说“爱情是非理性”的了,应为从一开始就没有运用自己的理性。或者,人们为了所谓道德、责任、孩子,无论如何也欺骗自己:这就是爱。更有甚者:这就是爱变成了亲情。我们到底在试图维系什么?

 

6

    我心目中理想的共同生活的形式:

 

    没有任何公开的宣布和承诺。

    独立——独立的财产,独立的生活能力,和独立的心灵。女人不为男人所用,男人也不为女人所依赖。

    坦诚相待。

 

7

    今天(2013.7.21)我看了before sunrise。其中有一段对白如是:“你有见过真正幸福的夫妻吗?”“我确实认识一些,但他们只是一生互相欺瞒。”

    或者,完全敞开?难道,那些不幸福的夫妻就不是互相期瞒吗?

    我于是想,我们常以为幸福是什么?没有争执、没有受伤、没有彷徨踌躇不前?没有这些,那么它们对立面的快乐幸福也都不会有。如果全人类都为爱情的不能长久而担惊受怕,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反思、自省?真的是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吗?两个人太过于亲密、过于了解对方,就会相互厌恶吗?那么,到底是人总结出了这些“普世规律”,还是“普世规律”控制了人?对于每一个细微的问题,都    不该太草率任性的回答。而对于所有的结论,更不能太软弱不假思索地屈从。

   对于保有爱与幸福,我的答案依旧是那些我一次次重复对自己说的——唯有真诚的面对生活、唯有深怀对生活的爱情——思考、深深的理解、接纳它的一切,并全身心的去感受它。这样,即使是我们遇上了他人抱怨已久的那种种生活,却能邂逅完全不同的心情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----------

后记

    婚姻恐惧症患者的自我开解。

bottom of page